這些年“新媒體”的發展如火如荼,都在說“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都在說“人人都是自媒體”,于是上到世界五百強,下到路邊煎餅店仿佛都能開個自媒體開始搞宣傳,但大部分企業自媒體處在自娛自樂的狀態。
當然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文案/策劃這個崗位也發生著本質上的改變。一大批懷著熱愛文字,向往策劃的新人在投奔這個崗位的時候…
你以為你會寫點投放在報紙、地鐵車廂、宣傳畫冊物料等文案,沒想到慢慢的變成了做公司微信編輯。
你以為你會參與策劃活動、對接資源、和團隊一起引爆一場行業熱點,沒想到,你只是個一直坐在電腦前的微信編輯。
過去兩年廣告文案在傳統廣告公司仍然做著他們傳統型的工作內容,偶爾還能冒出個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創意作品,但這兩年傳統廣告公司也開始轉型專注新媒體、互聯網營銷領域,當然這些本來自身服務即產品的企業就不多說了,但在傳統制造實體產品的企業里,一下子很多企劃、文案或公司里有點小文筆的人都被安排去了做企業微信。
大部分土鱉企業把新媒體等同于微信,針對自媒體和從業者,我就不系統的寫一篇文章了,簡單直接拋拋我的幾點看法吧!
看法一:新媒體更重于傳播,而非銷售
很多企業廣告、銷售目的過于明顯粗暴,企業領導天真的以為建立一個公眾號每天發產品廣告信息,就能把東西賣出去,他們對自身的廣告植入比內容看得更為重要,然而吸引關注的往往是好內容。
結果一段時間下來,粉絲沒有增長,僅有關注者無非分為那么幾類:
關注了但很少看公眾號無所謂的;
公司內部人員及朋友;
競爭對手;
小部分客戶和粉絲
閱讀量始終維持在幾百,這背后大部分是公司人互相轉發,有的員工為了向領導表熱情設置標簽去轉發,最后的結果是一篇文章出去,不痛不癢,不過是你看我轉,我看你轉,彼此自嗨!
看法二:作為傳播渠道的一種,新媒體始終是一道“配菜”
從營銷的4P理論來說,一樣品牌的成功取決于產品、價格、渠道、促銷,而微信自媒體又只是傳播渠道里的一道配菜,大部分企業試圖發幾篇產品軟文就把東西賣出去或者把銷量提升到一個程度,未免有點想得太多。
看法三:人力設置不匹配,常常文案一手端,求量不求質
大部分企業就在這個崗位上配置一個文案,我碰見過很多做這個崗位的朋友,結果公司領導要求每天需要有文章要發,還得篇篇是相關品牌、產品的軟文,領導還恨不得連財務報表都放上去。
結果這位朋友每天寫稿、配圖、推廣、找素材、排版、制圖、預覽審核修改發布…,似乎練就了一身金剛不壞神功(實則處處不專業)。
在人手匹配不合理,流程不合理的情況下,一個人要支撐每天的內容輸出是很困難的,所以文案策劃為追求量而忽略了質,漸漸變成了復制黏貼工,把文章復制過來,修修字眼改改廣告信息??芍^天下文章一大抄,同一篇心靈雞湯你能在N個訂閱號看到。
看法四:為什么別人閱讀量分分鐘10萬+,自己的文章怎么只有幾百?
經??匆娪型信笥淹虏圻@么一些領導,說他們老板微信上經常給他轉10W+文章,轉那些炫到不行的H5,然后給他說:你也做一個。
老板完全沒有思考粉絲基數、自媒體屬性、傳播推廣、技術、資金投入問題,就給你問了一句,別人一篇都能做到這樣,你搞搞搞每天只有幾百閱讀量算個啥?
看法五:從業者的無奈,你的成長和晉升空間在哪里?
在多數領導眼里,微信運營就是個“小編”,這個崗位大部分公司沒有設立沒有明確的晉升路徑。有時候它屬于市場部,有時候是運營部,它不受重視,但又要求非得每天都有點什么東西擠出來,門檻低,你說你不做了,隨時有一個實習生應屆生玩過微信的都能頂替你!
長期混跡在互聯網濫信息傳播內容里,你的大多數工作是復制黏貼和簡單的修圖,所學到的東西又是少之又少的。
有時候你想自己寫一篇文章,但是龐大的工作任務量擠壓下你沒時間,沒有經過選題討論寫出來的文章分分鐘會被斃掉,這時候你還談什么磨練文筆、提升你的營銷視野呢?
當你處處受限寫著自己不喜歡的文章,拿著無法讓你獲得成就感的幾百閱讀量,看著后臺看長期無法增長的粉絲的時候,你的成就感又在哪里?
你出去面試你說你是個寫文案的,別人叫你拿些寫得好的作品,你看回來之前復制黏貼的微信軟文和官方新聞稿,好意思拿得出手?
綜上所說只針對于部分企業與從業者,并非一棒子說盡,并非說企業做新媒體就不好,從業者做這個就不對。相反仍然有很多企業自媒體和社會化自媒體做得非常好(我知道這里你會叫我打個比方,但我就不樂意)。
有的從業者不滿足于復制黏貼、不滿輸出內容,主動跟領導提意見、找新選題、開發欄目…最終把企業自媒體做起來,自己也獲得成長的不乏有,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傳統企業主思維對年輕人想法的限制、駁回與不同意。
【上海邦行廣告——專注廣告策劃,公共關系,品牌策劃,方案執行,會務執行】